昨日,楊雄市長做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《市民與社會·市長熱線》,與市民暢談“老年人如何安享晚年”。/張春海
  節目開始時,主持人問了楊雄一個問題:“作為一個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市長,能不能睡得好覺? ”
  這看似一個很私密的問題,楊雄直言,無法做到“高枕無憂”,特別是在面對一些重大問題時,會睡不著。
  比如今天探討的養老問題。
  2013年2月,市委副書記、市長楊雄履新時談到:“未來的工作中,希望能做到‘善聽’。善於通過各種渠道,傾聽來自方方面面的聲音;善於借助各種平臺瞭解不同群體的訴求,才能幫助我們民主決策、科學決策。”
  昨日中午12點,楊雄市長在做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《市民與社會·市長熱線》節目中,再次以“兼聽則明”作為開場,這次聚焦的是“老年人如何安享晚年”。節目中,市民提出“獨生子女家庭如何養老”、“民辦養老機構如何發展”、“老年人助餐點的建設”以及“老人護理費過高”等問題,楊雄都耐心傾聽,並一一解答。
  整整90分鐘,市長與市民,完成了一次跨越空間、卻直面問題的談話。
  著力解決獨生子女扶老難
  市民提問:
  市民賀先生說,去年,他哥哥查出肺癌晚期,從確診到去世只有3個月時間。短短3個月,要不斷化療、輸液,嫂子和侄女輪流陪護,仍無法應付,後來5個兄妹幫忙,才渡過難關。這件事對賀先生觸動很大。賀先生說,他們有兄妹尚可應付。但下一代都只有一個孩子。政府如何考慮他們今後的養老問題?
  顧女士有同樣的憂慮,她母親每個月光護理費就要3800元,即使幾個孩子輪流照顧,亦感到身心疲憊甚至力不從心。獨生子女怎麼辦?
  市長解答:
  楊雄說,自己也是“50後”,上有老,下有小,有切身感受,今後孩子的負擔可能會很重。當然,不僅是獨生子女家庭的老人,還有一些失獨老人、低保老人等,養老都可能存在很多困難。政府正積極推出各種政策,對這些群體進行關懷和優先照顧。就養老問題來說,首先要建立一個多樣化、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。
  “50後”其實更多的是擔心“80後”今後面臨的困難。“80後”有外公外婆、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6個老人,夫妻雙方總共12個老人。楊雄說,今後建立的這個服務體系既適應於各種各樣的需求,又有不同的功能。有政府的推動,又有社會各方面的支持,比如現在全市就有20多萬志願者參與了與獨居老人結對的關愛活動。條件較優越的,可以購買更好的養老服務,條件不好的,政府提供基本保障。讓政府、市場、公益等各種社會力量都參與進來。
  重度困難補貼增至1000元
  市民提問:
  上海的養老是 “9073”服務格局,即:在戶籍老年人口中,通過強化社區涉老設施配置標準鼓勵90%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,支持社區為7%雖住在家裡但需要社會服務的老年人提供上門、日托、助餐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,由政府主導,鼓勵社會參與,為3%高齡、失能老年人提供具有全托生活護理功能的機構養老服務。但出現兩個問題,一方面護工抱怨“工資低”、“待遇差”,另一方面,照顧老人必須要有一些基本的護理知識,雇主請不到好的護工。
  市民顧女士就表示:“現在請一個護工至少要3000元,外加每個月生活開銷等,沒有5000元根本請不到人。 ”
  市長解答:
  “這確實是目前面臨的問題。”楊雄說,針對“低保、低收入”家庭,視經濟支付困難程度、身體狀況進行評估,將其分為重度、中度、輕度三個等級。今年,中度的補貼費用將從400元提高到680元,重度從500元提高到1000元。同時,今後政府可能會拿出一筆錢來培訓,以提高護工的技能。如今,社會需要和學校培養的人之間有一定結構性差異。今後,護理應該是作為一種職業來對待,而不是目前的“臨時工”,隨著政府在結構上的調整,這樣的情況將會有所好轉。
  增加床位是各區“硬指標”
  市民提問:
  “我們家附近有家養老院,老人去登記,在門口就被攔下了,說80歲的老人至少要等10年才能住進去。 ”市民劉女士說,雖然保安的說法有點誇張,但無疑反映了市中心公辦養老院難進的問題。政府一直在說增加養老床位,但沒有感覺到由此帶來的改變。
  市長解答:
  楊雄說,機構養老是一個大問題,已連續十幾年作為市政府實事工程在推進。在“十一五”中,每年增一萬張床位,“十二五”每年是五千張。全市目前大概有10.8萬張機構養老床位,總量上確實不夠。
  目前老人面臨的問題是,中心城區床位不夠,郊區又不願意去。因此,要解決這兩個問題。楊雄說,市中心養老床位的增設將作為“硬指標”分攤到各個區域,每個區按照區的人口來配養老床位,通過改造來增設床位。
  郊區養老院,無論是環境還是空氣質量都比市區好,老人為什麼不願意去?楊雄說,最大的問題是交通問題,今後郊區的養老機構要設計在一些交通方便的地方,比如說有地鐵,有公交線路,增加交通的便捷性,讓市區老人願意到郊區養老。
  另外,郊區看病難也是一個問題。楊雄說,目前部分養老機構實現門診報銷,今後將逐步把報銷範圍擴大。
  形成連鎖店式微型養老院
  市民提問:
  徐先生是一家養老機構的負責人,在他多年從事養老服務過程中,遇到很多瓶頸。徐先生說,國家出台政策有10張床位就能註冊養老機構。但這種個體的微型養老機構,讓人覺得沒有品牌效應,他想做成一個全市連鎖的微型養老院。可是在浦東登記用了一個名字後,在徐匯登記就必須換一個名字,無法實現“連鎖”。
  市長解答:
  徐先生的想法與市長不謀而合。楊雄說,國家將養老機構床位的數量降至10張,這樣一來,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。這些微型的養老院要像開連鎖店一樣,不能各自為政,要有統一的規範、統一的機構來管理,以保證微而不“弱”。
  徐先生提到的社團登記問題,可能需要相關部門做進一步梳理和研究,在某些方面進行改變,進一步開放政策,促進社區養老。
  完善“時間儲蓄銀行”
  市民提問:
  市民湯先生認為,剛剛退休的低齡老人可以出來做養老志願者,把義務服務“儲存”起來,希望政府有一個規範的政策。另一位52歲的退休醫生聽眾也認為,退休醫生可以為養老事業發揮餘熱。
  市長解答:
  上海在社區居家養老方面起步較早,在社區層面開展了居家上門服務、日間照料點服務、助餐點服務、“喘息服務”(針對家屬等照料者)、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的“老伙伴計劃”、低收入老年人家庭無障礙設施改造、智能化科技助老服務、睦鄰點互助服務等,為家庭養老提供幫助。
  楊雄說,“老伙伴計劃”就是讓年紀輕的老人為年紀大的老人服務。在志願者工作當中,他們叫做“服務銀行”或“時間儲蓄銀行”,志願者可以把服務時間儲存下來,等到自己老了,就可以使用。目前,已經在一部分社區裡面推行,下一步將更加完善這一措施。
  尊老是中華民族很好的傳統,子女對老年人的關愛既是一種感情,也是一種責任,並且也是無法替代的。儘管從硬件上可以完善各種服務和設施,但老年人還會面臨心靈上的孤獨。因此有市民建議,應該對老年人有精神的慰藉,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。楊雄表示,退休老人當中有的有很豐富的知識,是“智力寶庫”。“怎麼發掘他們的力量,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等,可能需要我們做更多的工作。”
  (原標題:困難補貼將提高,鼓勵微型養老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s27gshbs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